点击上方关注“余盛”公众号↑
2025年3月13日,英特尔宣布任命陈立武为公司新任CEO。继英伟达、博通、AMD之后,又一家重磅美国半导体企业迎来华裔掌门人。
英特尔的上任CEO帕特·基辛格已于2024年底被董事会罢免。也就是说,英特尔的CEO之位已经空置达三个多月之久,实在迫不得已,才选择了英特尔前董事会成员的陈立武担纲重任。这样一家半导体大厂,居然迟迟找不到合适的CEO人选。这也说明英特尔的问题实在是积重难返,难有人能去接这个烂摊子。
这家由芯片发明人罗伯特·诺伊斯、摩尔定律提出者摩尔联合创办的企业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都是全球最重要的半导体企业,没有之一。但现在,英特尔市值仅在1000亿美元左右(其中10%还是来自陈立武上任带来的利好),远低于英伟达(2.8万亿)、博通(9000亿美元)、AMD(1600亿美元)。英特尔2024年净亏损达188亿美元,这是自1986年以来首次年度亏损。过去一年,英特尔裁员超1.5万人,股价腰斩。目前的英特尔正处于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。
英特尔存在的问题,其实大家都看得很清楚。英特尔曾经三次错过半导体产业大转型的机会。第一次,在AMD收购当时的GPU第二大厂ATI时,英特尔也起了收购GPU第一大厂英伟达的念头。据说当时把收购价格都已经谈妥了,最后因为不知道该给黄仁勋一个什么位置,让该项交易告吹,导致今天的英特尔在AI时代来临时被边缘化。第二次,在智能手机时代来临时,英特尔坚持自己擅长的“复杂指令集”(CISC)技术路线,CISC耗电厉害,适用于电脑但不适用于手机,结果被“精简指令集”(RISC)技术路线打败,再加上错失苹果手机处理器芯片订单,遂基本上与智能手机产业无缘。第三次,AMD早就把芯片制造业务分离出去,切割出独立晶圆代工厂格罗方德,英特尔直到今天仍坚持IDM路线,逆芯片设计与芯片制造分工之时代浪潮而行。
一个企业,犯一次、两次错误不要紧,因为谁都会犯错,只要能及时纠正即可。但如果一个企业连续犯错,且拒不纠正,那这家企业的管理就一定出大问题了。英特尔就是这样的一家企业。
上述的三大转型机会,最初都在英特尔第五位CEO保罗·欧德宁任上发生。保罗·欧德宁也不是没有看到机会,他认为苹果的处理器芯片代工订单应该拿下,但因为乔布斯给的价格低过英特尔的毛利要求——英特尔习惯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高毛利,且英特尔不相信苹果手机能有多大的销量,最终把送到门前的、至今仍是晶圆代工行业最大的订单给弄丢了。保罗·欧德宁是英特尔第一个非技术背景出身的CEO,又缺乏铁腕手段,在英特尔这样一个技术精英有很强话语权的公司难有作为。
财务出身的第七任CEO鲍勃·斯旺也一样。在他上任时,外界对他寄予厚望,认为将芯片制造业务切割出去,最适合他这种没干过技术、又没有历史包袱、还擅长看财务报表的人来做。结果,很可能因为公司内部的反对势力过于强大,鲍勃·斯旺仅干了两年就下台了,成为英特尔历史上最短命的CEO。
换回有技术背景的CEO又如何?英特尔第六任CEO布莱恩·科再奇第和第八任CEO帕特·基辛格都有很深的技术背景,担任CEO前分别在英特尔干了31年和29年,都是英特尔根正苗红的童子军。但这样的人根本下不了手,干出抛弃芯片制造业务的事情。
电脑业务是英特尔的立身之本,但芯片制造技术的落后,让英特尔可以设计却造不出最先进的电脑CPU。英特尔面临两难处境:自己的工厂迟迟搞不定3纳米工艺芯片的量产,眼看电脑CPU市场被AMD的3纳米工艺芯片占领;如果找台积电代工3纳米工艺芯片,那意味着自己的工厂将损失上百亿美元的订单,亏损是必然的。唯一的解决办法,就是将芯片制造业务切割出去。
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,是不是干这种业务重组工作的合适人选?我们来看看他的职业经历。陈立武在新加坡长大,先后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学学士、麻省理工学院核工程理学硕士学位,还是旧金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。1987年,陈立武创立华登国际,因对中芯国际的成功投资而闻名,是中芯国际的创始股东及董事。2009年,他担任楷登电子(Cadence)总裁兼CEO,直至2021年卸任。在他的领导下,楷登电子收入翻倍,营业利润率显著提升,股价上涨几十倍。2022年,陈立武加入英特尔董事会,2024年8月因与帕特·基辛格在战略上存在分歧而辞去董事职务。
应该说,陈立武对晶圆代工和芯片设计这两块业务都很熟悉,他清楚晶圆代工和芯片设计分离的时代浪潮。他与帕特·基辛格的分歧在于:后者投入大量资源用于纳米先进工艺的研发,目标是缩小与台积电的差距,但他认为英特尔应该找台积电代工,将资源更多地集中在芯片设计而非制造工艺;后者积极推动英特尔对外提供晶圆代工服务,而他对英特尔的代工业务持谨慎态度,认为这不是英特尔的核心竞争力。陈立武主张英特尔应通过与现有的代工厂的合作来满足市场需求,而不是试图成为代工市场的竞争者。
有意思的是,刚刚上任的陈立武公开发布了名为《重塑公司未来》的内部全员信,信中提到“将自己打造成世界一流代工厂”。这意味着陈立武领导的英特尔可能仍不会放弃芯片制造业务。或许英特尔将采取三星模式?三星集团成立了专门做代工业务的子公司“三星代工”(Samsung Foundry),与三星电子平行独立运作,但仍然隶属于三星集团。三星代工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,仅次于台积电。
到底陈立武会怎么干,英特尔的芯片制造业务究竟走向何方,且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参考书籍:
余盛,《手机战争:一部关于芯片、5G通信和互联网等信息产业的商业帝国史》,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,2020。
余盛,《芯片浪潮:纳米工艺背后的全球竞争》,电子工业出版社,2023。
(作者简介:余盛,硬科技财经作家、荷兰商学院行业导师,著有《芯片战争》《芯片浪潮》《手机战争》《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》等作品,曾就职于麦当劳、中兴通讯、益海嘉里、恒大等多家知名企业。欢迎关注公众号“余盛”,第一时间阅读余盛本人的原创科技、财经和历史类深度评论文章。)
延伸阅读,“余盛”公众号过往重磅芯片相关文章:
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,记得“赞”、“转发”和“在看”三连击哦 ↓